她带着浓浓的蒙族口音,辗转不同的交通工具,跨越几千公里来到北京找武巍学木工,想看看我们眼里的世界。
8年前,因为武巍喜欢木工,所以有了元工坊。每次有人问起我们的木工坊总是要追溯到这个原点,那时候中国还几乎没有什么木工坊。8年过去了,木工坊接待了无数的学员,直到这位阿姨的造访,让我们更加肯定了心手合一的力量。
上周,我们将我们自己研发的木筷手作包以不计成本的方式限量发售,希望可以用手作点亮大家宅在家中的日子,目前这些木筷手作包都已经用顺丰顺利到达了每个人的手中。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也格外想跟大家分享这个阿姨的故事……
如果不是这位蒙古阿姨和素元的奇妙缘分,我们可能还不知道阿拉善这个和我们鲜有交集的地方。阿拉善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,因贺兰山而得名,这个名字是贺兰山的音转。
当我们见到王阿姨时,她就像电影里走出来的人物一样,透过她的面孔你能感受到从另一个经纬度扑面而来的风貌。她一脸的和煦,有着宽容的微笑和温暖的怀抱。这让我禁不住想起《寻梦环行记》里的COCO。
王阿姨带着浓浓的蒙族口音,是一位退休的小学数学老师,汉语可以交流但阅读有限。尽管这样,却因为看到朋友给她推送的一篇关于武巍的视频采访,便辗转不同的交通工具,跨越几千公里来到北京找武巍学木工。甚至来之前也没有给我们打个电话问询,便来了。
01 一个朋友圈
“没有想到,我真的找到你们啦!”
那是一个阳光晃得人心痒的周日,我们接到了一个带着口音的电话,细细说来原来是一位蒙族的阿姨,误以为草场地和798是连在一起的艺术区,找不到来素元的路,打来电话询路,阿姨说她手机上没有导航,我把路线和换乘方案短信给她,便像往常一样等着她的来访。没过一会儿,阿姨再次打来电话,努力用普通话跟我描述她周围的标志物,问我接下来该怎么走,耐心的解释后,忽然对电话那头的蒙族阿姨升起了一丝好奇。
几波辗转和我蹩脚的语音指路之后,王阿姨终于找到了我们。“噢,没有想到,我真的找到你们啦”阿姨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笑呵呵说着,她一路从798问路寻来,“北京的年轻人很好,都愿意为我指路”。王阿姨不嫌累,还没坐一会儿,便急着逛起了工坊,她细细打量所有工具,深深的吸着木头的味道。我很难相信,眼前这位语言不通,千里迢迢赶来素元的老人,仅仅是因为一条关于素元的朋友圈推送。借着和女儿来北京的机会,一定要来看看这个有些“淡泊名利”的素元和堆满木料的元工坊,学学那个“敲醒”武巍老师的木工。
02 平静与抽离 “每天从元工坊回到住处的路上, 我才能意识到我身在北京。 那时我才知道,做木工的过程是多么让我心静。”
和善是王阿姨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,她总反复说很开心找到我们,其实我们更加欣喜,一个语言不通且仅凭一个朋友圈的推送就寻来的退休阿姨,令人动容。工坊里堆放的木料和没干透的木蜡油的味道很清淡,春天午后的天光透过窗户和门,洒在地面、墙壁上,我们在工坊坐下,身前刚好是一些老师做的长长短短的筷子,听王阿姨谈她眼中的素元。
王阿姨说,之前并没有听过素元,大概是因为身处草原深处的大漠,好像什么信息传递都慢一些,过年期间看到一篇关于对话素元创始人武巍老师的采访,便被吸引了。在她眼里,和她的家乡阿拉善相比,北京是一个“花花世界”,但素元却意外的在这个大城市中犹如一个桃源,让人静心。
武巍老师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状态,也令她动容——从IT行业中出走,回归木的本质,做更有生命力的家具产品和“用手思考”的生活方式,让王阿姨感受到了选择背后平静却强大的力量。
在王阿姨看到的那篇报道中,武巍老师说到他进藏拜访不同的有德行的师父们,平日里有机会也常常看望这些老师们。这次来访素元,阿姨说:“我就是来向素元和武巍老师学习的,我想学习木工,想让自己静下来,不再那么浮躁”。
元工坊的木工老师开凯说,一开始还担心王阿姨的身体会吃不消,毕竟做木工并不是轻松的事儿,但王阿姨因为心中那份对木工的热忱比其他学员还要更努力些。
刚入门的王阿姨从磨筷子和挖勺子开始,便有自己的想法。小时候,用过一双细细长长的筷子,特别好夹,这次她如愿以偿为自己做一双长长的筷子,还为家人选了不同的木料做了很多双筷子带回去,“我想让他们知道我做筷子是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呀,他们用我做的筷子吃饭,那我就更快乐啦”。
“老师教我挖勺子的时候, 没想到这么费力气,要集中精力一直挖一直挖,挖到一半的时候,发现老师的作品上有一个方便集中出水的小勺口,我想到我在用勺子盛汤时,有个口的确会更方便使用。”
“我每天只有在路上才感觉我真的来到了北京”,工坊就是一个足够让你抽离的地方,在这里甚至慢的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,只有一个个刨花轻轻落下的声音。这短暂的几天,把身体交给自己,用手思考,想到这里,王阿姨说:“木工真是一门禅学,静下来,在这里真的很容易就能做到”。
03 一个木碗 “少数民族尤其是游牧民族外出时都会带上碗筷, 走到哪里都不愁吃喝! 我吃饭也用它,喝奶茶也用它。”王阿姨来上课的其中一天,恰巧赶上素元素食堂琼姐煮了我们最爱的宽面条,我们都心急的用筷子夹满整碗,菜和酱都有些拌不开了。或许是这个原因,第二天吃饭时,王阿姨带来了她随身携带的木碗。
这个碗是王阿姨随身带着的用了几十年的饭碗,奶茶把里面浸的黑黑的。刚开始王阿姨觉得不好意思把“黑黑的”碗拿出来,但我们都觉得美极了,器形精致、温厚,岁月为它沁润了一层柔得化不开的底色。看到我们围着这个碗轮番欣赏,王阿姨就大方地分享起这个碗的来历。“现在的年轻人不一定了,但老一代的蒙族人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木碗,这种木碗大多是从木根切取,你们看这个碗底就是木根的纹路,碗的部分就完全是手工打磨制作。少数民族尤其是游牧民族外出时都会带上碗筷,走到哪里都不愁吃喝!我吃饭也用它,喝奶茶也用它。”
学木工这几天,到了最后环节开凯老师都会教王阿姨为她的木作作品上油。一层木蜡油后,被油浸过的作品瞬间有了姿色,木纹展现出优雅的纹理。王阿姨便学着也将她的碗重新上油。王阿姨开心地一直念叨:“噢,原来我的碗也是一个漂亮姑娘,真是抱歉之前这么多年都没关注到。”捧在手心的木碗和夸奖它是漂亮姑娘的王阿姨,真是美,是岁月浸过的美,岁月浸过之后还保有一颗可爱、充满活力的心的美。
直至最后,我都觉得王阿姨的素元之旅很神奇。她比我们大多数人更敏锐的在感知生活,打动她的,她就毫不犹豫的去寻找并付诸行动。但她对满世界去探索奇观美景没有什么兴趣,而是会追随内心的引领,去感知自己内心的丰盈和宁静。
王阿姨在素元度过了几日,由于王阿姨的视力等客观条件受限,能学的我们都教给了她。那段时间武巍刚刚迷上水彩,觉得画画对王阿姨来说工具更简单,更自由,便推荐王阿姨回到家之后可以画画。王阿姨痛快的说:“好啊,你教我吧。”于是,在北京的最后一天,武巍老师把自己画画的心得和技巧分享给她,让她对画画有了很大的信心。
此行北京,这样一位可爱得像虚构出来的人物一样的王阿姨和我们共处了几天,这些日子也像蒙上了一层滤镜一样不真实,之所以不真实,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已经太久没有被如此简单、明亮、热情的一颗心照耀过了。
王阿姨回家之后大概一周的时间,我们突然又听到了王阿姨爽朗的说话声。寻声一瞧,才发现是王阿姨在和我们的设计师视频,她在素元的这几天,参加了在素元举办的「良师益友」沙龙,听了我们请来的易经老师分享的风水。回到家后非常认真的寻求我们的帮助,通过视频给我们展示她房子的现状,让我们教她重新布置一下风水。
王阿姨真是可爱极了,我们会时常想念她,阿拉善的蒙古阿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