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巍老师(素元创始人,后文“简”称5v)是一个很低调的人。六七年前,央视《手艺》栏目打电话来想拍他的纪录短片,不成想他不想出镜就以自己还不够水准为由拒绝了很多次。后来,编导反复邀请的诚意打动了他,也出于传播手工文化的目的,他接受了拍摄,并明确表示只有两天时间,结果又被真诚而专业的导演打动,后来一共拍摄了十五天。
三四年前,素元整整一年都在装修新的空间,那些日子我们没有很好的空间可以展示家具作品,为了增加我们的内容,5v开放了自己刚装修好的家给“一条”拍摄。素元是“一条”家具馆第一家入驻的家具设计品牌,在“一条”线上家居馆搭建的初期,素元的几位同学和一条的同学们不分日夜的熬战了一个月,建立了特殊的感情。“一条”家具馆第一件售出的家具,就是央视《手艺》栏目拍摄过5v老师设计制作过程的儿童椅。后来,一家自媒体看到这条视频后,想方设法联系到我们,特别希望传播这种生活方式,同样的,最后5v被编辑的诚意打动,我们同意了也是至今唯一同意的将这条微信文章在自媒体上的发布。
“一家人在一起,在哪儿都是家。
设计和装修家,总会留有遗憾。
但只要身在其中之人,
心常乐乐的,气常平平的,
就是最理想的家。”
这是设计师5v对家的理解。
#01, 客厅篇 改换楼梯方向,让客厅变得更完整。
*原始客厅
通过精确的计算层高和每一级踏步的高度,首先确定了改换楼梯方向的方案。用栅格作为连接一二层的视觉元素,同时在二层使用栅格移动门让空间的分隔更为完整。此外,充分利用了原建筑的斜顶结构,在二层搭建出一个新的阁楼,作为小孩子玩耍的私密空间。
* “大雪”,是在上一个家时,大雪节气那天自己步入了5v家不走了的流浪猫,故名“大雪”。
*二层楼梯口
*二层搭建的小阁楼;从二层佛堂看推拉门
*给孩子设计的阁楼上的小窗,请忽略扶手上的床单。
*从阁楼小窗往下看,这是一位来做客的法国小女生,在和阁楼里的娃玩互掷毛绒玩具。
*这是原始的厨房,狭长阴暗,设计师将它改成了小工作间。
*将新的厨房改在了扩建出来的空间。
*设计好之后,用宜家的线上软件自己规划好后制图上传,到宜家直接下单十分钟搞定。
新的厨房顶部设计了2.5米长的天窗,保证全天的光线良好。厨房台面的设置为U型,配备了两个洗手盆,一个用来清洗从冰箱直接取出的食材,紧挨着的砧板处理,然后就可以下锅了。U型的底部用来放各种电器,U型短边的水槽可以用作洗菜,或者玩回来的孩子用来洗手。同时这一边作为传菜台,另一侧挨着就是一张餐桌。厨房有推拉门,做饭时关闭,大推拉门上有透明高窗作为内外的视觉沟通。
厨房推拉门外的空间作为全家的公共活动区域,这个功能空间被5v认为是家中最重要的部分。有足够持久的自然光非常重要,于是顶部也有一个长条形的天窗,保证了足够的明亮。对应一张素元2.5米长的茶桌,客人多时可以在此就餐。一家人平时就在这里喝茶聊天、做手工,写书法或者阅读,雨天可以听到雨点打在天窗上发出啪啪的声响,空间随着人的活动而鲜活起来。
*墙上是黑板漆,孩子们喜欢不停的画
*娃娃们也会时不时测试一下素元家具的质量
*公共空间的另一面是三面书架围合而成的阅读区
*朋友们一起来读书
*阅读区的这一组小家具全部是由5v亲手制作的
如果家具的功能都被建筑巧妙的实现了,家里就会更为简洁。(重度强迫症患者的福音)整面墙的书架需要设计规划好比例与尺度。这组书架同时包进了两个通道和一个门,门套和书架的关系呼应了周边相邻的几个尺度。右侧的书架包含了滑动门,平时只用来看纪录片的电视隐藏在内。天花和书架顶部的交接留出了门套厚度同等尺寸的凹槽收口,以便有视觉呼吸的空间。
原室外一侧的花园呈细长条状,但出入口在远端,导致花园的尽头处成为了一个利用率非常低的消极地带。解决的方案是在室内的壁炉旁新开了一道门,可以直接连通花园的尽头,同时在室外搭建了玻璃顶棚,通过地板和户外的处理将此处变成了相对独立的小空间,这样原来的消极地带成为了可以聚集家庭成员的新场所。
*壁炉右侧新开的门直通户外
*尽头处是一个方形的沙坑,现在娃娃们长大了,在这里摆放了箭靶,便成为了射箭场。
*5v把这只闯入花园的大蜘蛛称为朋友。院子中立着的杆子是自制的喂鸟盘,平时会放些谷物在里面。
*朋友带来的狗不甘在室外
#04, 细 节 篇 体会下2、3、4的魔力......方向,让客厅变得更完整。*感受下3cm的踢脚线和4cm的门套
*大雪在展示什么是踢脚线和立面齐平,墙体和踢脚线之间是1cm宽的半圆弧面。
春/ 夏/ 秋/ 冬
.
.
*陪伴着家人的素元家具,也同样陪伴着大雪。
“
现在都不止十年了,
没有空调夏天难道不热么?
”
5v说:
“
热啊!
不热不就不是夏天了么
......
”
5v说:过去十年没用空调,客观是因为我们一直住一层。
夏天里,高层由于吸热肯定温度更高,而一层会相对凉爽些。最初设计房屋时,我的想法是,尽量采用一些温和,甚至不插电的降温方式,比如,双重保温、良好的通风、隔热窗帘和榻榻米卧室等等。这样既可避免孩子们夏天一身大汗,满脸通红地跑进空调房,身上本来张开的毛孔突然遇冷闭合而受寒邪,也避免了房间太热而让人大汗淋漓或中暑。
由于每个人对温度的感知不一样,我的想法是,只要在能承受的范围内,就尽量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感知自然,顺应四时,而不要过度依赖空调或追求舒适。夏天尽量不贪凉,不吃或少吃冷饮,适当出点儿汗,排排身体里的寒湿和毒素,保持身体对外界的适应和调节能力,会令我们和自然更合拍些,身心更自在些。
时常能听到有朋友喊夏天要没空调就过不去了,我就想,我们是不是有点太依赖现代文明和追求舒适了......小时候,家家户户都没空调,大家显然更抗热。
记忆中最热的三伏天,大人们总是拿着把大蒲扇,一边不紧不慢地扇着,一边告诫我们心静自然凉。于是我们小孩儿也就试着安下自己那颗好像热得上蹿下跳的心……我清晰地记得,奶奶在身边轻轻摇着蒲扇,慢慢哄我睡着,那是至今都印在我心里的一份爱和清凉。后来渐渐有了电风扇、空调,冰箱......我们在获得便利的同时,似乎也越来越将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,并多少受制于这样的生活方式。对不那么舒适的环境,我们的适应力和忍耐力都在慢慢地减弱。
记得禅宗有则公案,昔日有弟子问洞山良介禅师:“寒暑到来如何回避”。禅师云:“何不向无寒暑处去?”弟子问:“何处是无寒暑处?”禅师云:“寒时寒杀阇黎,热时热杀阇黎。”以前我一直琢磨,禅师所讲的“无寒暑处”到底是个什么地方。后来慢慢体会到,那个不为冷热动心,不随苦乐顺逆打转之处,大概就是了。生活中,作为凡人,我们常常会为得失成败、别人的一句话或一个眼神动心,这都是定力不足、修行不够的原因。所以,要是有机会在逆境中或者不那么舒适的环境下,试着练习不起心动念,那未尝不是一种令我们走向内心自由的修行,和值得我们毕生努力的方向。